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王崇伦,辽宁辽阳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中共党员。曾为鞍钢工人,后任鞍钢工会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搞技术革新,研制了万能工具胎。在抗美援朝军品生产中做出重大贡献,他一年完成了四年的工作任务,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王崇伦1927年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农村的一个贫苦人家。1942年,王崇伦辍学来到鞍山的钢厂当学徒,受尽了欺辱。1949年,鞍山解放了,王崇伦望着满目疮痍的鞍钢,决心为建设新鞍钢多出一份力。从此,他一头扎进了书本,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文化、技术知识的学习上,成为解放后鞍钢职工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之一。1952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比开始用铣床加工提高工效24倍,而且全部达到一级品。这年秋天,王崇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3年,王崇伦作为鞍钢北部机修厂工具车间的刨工,相继革新成功7种工、卡具,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提前跨进了1956年,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从此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发扬王崇伦的工作精神,提前完成国家计划》的社论,号召全国工人学习王崇伦的先进榜样。1959年,王崇伦出席全国“群英会”,再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会议期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毛主席称赞王崇伦是“青年的榜样”。
60年代初,党号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王崇伦与鞍钢老英雄孟泰一起在设备简陋的车间里搞技术革新,克服了许多“老、大、难”问题,实现了100多项革新,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等一些过去依靠进口的设备,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
1961年王崇伦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1962年,他被任命为鞍钢机修总厂北部机修厂副厂长。1975年,王崇伦任鞍钢工会主席。1978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1980年,在带职担任哈尔滨市委副书记期间,当得知当地百姓吃豆腐难时,他一连40多天,跑遍了分布在7个城区的29个豆腐坊,解决了全市豆腐供应问题,还相继解决了冬季鲜菜和鸡蛋供不应求的难题。邓小平同志视察东北时,得知此事后,称赞王崇伦“抓豆腐抓得对,抓得好,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这样解决市民生计的好干部。”
王崇伦分别于1956年和1959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先后当选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
2002年2月1日,王崇伦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王进喜:新中国石油战线的铁人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端了50吨水。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零4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拄着双拐继续指挥;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铁人”的名字就是这样传开的。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他重视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加速油田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立责任制,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更是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赵梦桃:纺织战线的一面红旗
赵梦桃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纺织战线的一面红旗。赵梦桃作为中国20世纪50年代纺织行业的代表,创造了一套先进的清洁检查操作法,并在陕西省全面推广。1963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把她所在的小组命名为“赵梦桃小组”。赵梦桃曾于1956年、1959年先后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和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赵梦桃1936年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贫苦家庭。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进入了陕西西北国棉一厂,她刚进厂时,当细纱值车工,为了掌握技术,无论开会、参观还是休养,她的课本总不离身,她的两只手从不闲着,只要有时间就苦练操作技术。1952年5月,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梦桃以最优异的成绩第一个戴上了“郝建秀红围腰”。在挡车时,别人巡回一次需要3-5分钟,她只用2分50秒。她进厂不到两年,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1.89%的好成绩,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2倍。
赵梦桃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的“八大”代表。她十几年如一日,月月出色完成各项生产任务,1959年后,日日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从1952年至1959年的7年间,仅节约棉花就达1200多公斤。她曾42次被评为劳动模范、红旗手,创造了月月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年年均衡生产的好成绩。赵梦桃说:“能帮助别人前进,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我们要把每一个同志心里的火都煽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不让周围有一个小组掉队!”她身体力行,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一个姐妹刚调来值车,赵梦桃就主动把好用的纺纱车让给她。她先后11次跟别人换车,帮助17位姐妹成为企业的先进工作者。在一次开会期间,她学会了用双手捘皮辊花,便立即把这个先进经验传授给其他伙伴,使之在全厂和陕西省的各个纺织厂开花结果。她还总结创造了《细纱巡回清洁检查工作法》,实现了自己“一定要把技术变成集体的财富”的心愿。在她的带动下,小组“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1959年,她和她的“赵梦桃小组”一同出席了全国群英会,成为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1963年,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因患肺癌病逝,年仅28岁。赵梦桃生前曾诚挚深情地说:“党给我们的荣誉,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现在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相信,全组同志一定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每时每刻都听党的话。我要和全组全厂同志一起,像雷锋同志那样,用共产主义的革命精神为党工作,永远不骄傲,不自满,再接再厉,做坚强的突击队的旗手,把这面红旗不歇气,不换肩,稳稳地扛到共产主义去!”
“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的“梦桃精神”。赵梦桃离开我们已40多年了,但她那“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不让一个姐妹掉队”的“梦桃精神”成为宝贵的财富流传后人,一代又代的纺织工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梦桃精神,使“赵梦桃小组”这面旗帜至今仍放射着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