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集体学习时,让我领学《习近平在上海》一书中『习书记到基层调研更像亲人到家里做客』部分。学习后,我收益匪浅,感触颇深。
习书记于2007年3月-10月任上海市委书记,前后只有7个月零3天,但正如他离任时感言所说:“七个月,弹指一挥间,但有些经历是不能用时间长短来衡量它的意义的。”习书记在上海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如春风化雨般润“沪”无声,使上海平稳度过困难期、重整行装再出发。
习书记在上海任职期间,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抓好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筹备工作。当时上海刚经历了陈良宇案和社保案,上百名干部协助谈话和调查,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习书记通过精心筹备党代会,形成了共识、凝聚了人心,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随之焕然一新。
二是提出上海要坚定不移扛起改革开放的大旗。在旧中国,上海是一座被迫开放的明星城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是工业建设的主力军。而改革开放时期,与江浙一带的先行先试相比,上海因自身的特殊地位,面对改革畏首畏尾。有人形容上海就像一个进入晚年的老头,老态龙钟,精疲力竭。为了摆脱困境,上海选择浦东为复兴的重点。习书记到任后提出上海要以自主创新驱动城市持续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积极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注重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使上海在新的改革浪潮中永立潮头。
三是重新概况上海精神。上海精神原本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习书记认为面向未来,面向国际,上海必须拿出大气谦和的态度,不仅要积极参与竞争,还要在竞争中博采众长,而不是盲目自大。所以他在原来8个字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新的上海城市精神提出以后,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也深深刻在后来上海一路前行的轨迹中。
四是保持人民情怀,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这也正反映在我领学的『习书记到基层调研更像亲人到家里做客』一篇中。习书记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调研。我总结了一下,他做调研有三个特点:一是很随和。在群众中调研,阿婆请他尝菜饭,他就吃菜饭,酿酒工人让他品黄酒,他就品黄酒,还主动提出和群众合影。可见,习书记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容易和群众打成一片,不摆官架子。二是重实效。他在廊下镇调研如何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真实掌握了群众的诉求,不是单建楼房,而是要讲规律、重实效,让农民用得上煤气,看得到电视,装得上卫生设备,还要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切实解决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三是有远见。他提出上海郊区要以现代农业为重点,坚持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加快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率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五是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习书记特别强调党的领导核心的重要性,取消了原有的书记办公会,改为书记碰头会,同时要求人大、政协、一府两院都要向市委报告工作,年中、年底各一次。他非常重视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组建了上海市委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经济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项目都是由领导小组开会决定,这个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
另外,他还抓了举办特奥会和女足世界杯、筹备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尤其是筹备世博会,跟贸促工作关系密切。以筹备世博会为契机,上海填补了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欠账,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特别是通过建设虹桥枢纽站,把航空、高铁、磁浮、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结合在一起,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条件,也使上海的城市管理得到了很大提升,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