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借助国内外各类展会平台开拓市场,提升企业和品牌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很多企业频频遇到展会知识产权维权方面的烦恼。怎样避免这些麻烦?业界专家表示,企业应积极建立专利预警机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知识产权布局,丰富知识产权储备,为产品进入海外市场保驾护航。
国内展会加大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近来,很多国内展会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比如第123届广交会增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健全预防机制,力求实现各展区各环节“无死角、全覆盖”。
广交会是久负盛名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中国参展商纷纷带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但每年小企业模仿大企业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搞技术研发和外观设计,却时常在市场撞见同类型产品。为此,今年广交会从广州市、海珠区两级执法队伍中选派有两届以上广交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经验的执法业务骨干进驻大会投诉站,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据统计,今年共参与处理专利投诉约220余宗。
北京市君祥律师事务所律师拜北斗认为,展会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括参展商之间的侵权行为以及参展后导致的知识产权盗取行为,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侵权情况,展商应当做好展前准备、展中应对、展后处理等三方面的处理工作。如果参展中发现被侵权,可先通过拍照、索取产品宣传册或购买等方式固定证据,发现竞争对手涉嫌构成侵权,可采取沟通协商、发警告函、向展会知识产权投诉机构投诉并申请执法等措施。
“事实上,国内许多展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一直是不遗余力的,”中国贸促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副主任谭剑告诉《中国贸易报》记者,广交会从第83届起就在业务办知识产权组下设投诉接待站专门受理知识产权和贸易纠纷投诉,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专利、商标、版权等行政执法部门都会派员参与维权。再比如将于11月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设立了知识产权保护投诉机构,将保护各国参展商和相关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谭剑认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一是与展品有一定关系,有些产品本身知识产权就不突出,二是考虑到和日常执法平衡的问题,有时展会期间难以派足人手。
海外参展维权应借外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向国际社会推广品牌、展示实力,但由于对所在国缺乏相应了解,中企近年来在参展中屡屡卷入有关知识产权的纠纷。
拜北斗表示,海外参展遭遇知识产权纠纷或参展产品被当地机构扣押或没收时,可向展会组委会或我国有关部门派驻展会的知识产权工作站等机构寻求维权协助,还可积极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例如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等。
谭剑介绍说,中国企业在海外遇到的知识产权纠纷集中在发达国家,以美国、德国为主。由于严重缺乏对这些国家关于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及展会维权等实施规范的了解,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上述国家参展中不断遇到纠纷,甚至无法在当地立足,蒙受巨大损失。“欧美展商积极采取措施来维护本国的知识产权,进而对中国的展品采取严厉的排查措施。”谭剑说。
对于中企赴欠发达国家参展,谭剑表示,这些国家大多知识产权观念,技术也较落后,中企参展主要是防止被侵权。他建议中企慎重将最新产品带到这些国家,应先加强知识产权布局,强化产权合作。“发布新产品时应优先选择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保护力度更大,也更安全。”
拜北斗建议,中国展商一定要严格遵守国际知识产权法规、办理好产品认证,出展前携带展品专利等证书,咨询相关律师或专家,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另外,中国企业在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实力后,可以考虑与竞争对手签署交叉许可协议,以降低技术研发成本。
来源:中国贸促会网站
上一条:如何应对美国贸易制裁与出口管制? 从四方面入手完善合规制度
下一条:多元化解决争议 贸仲委调解中心成立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