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对外联络

    推动升级 留住劳动密集型企业

    2018-03-01  点击:[]

    “中国正处于比较优势的转换期。经过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劳动力成本正在提高,已经大大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出口密集型产业工资是东南亚国家的5倍左右。所以,中国这种低成本劳动力的传统优势正在快速的削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2月25日举行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8年年会上如是说道。

    正如当初许多外资企业将产业转移到中国寻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向外转移,寻求更低成本的加工基地。如何尽可能将从前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留在中国,成了中国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隆国强表示,虽然中国的传统优势在削弱,但是一些新的优势正在形成。包括中国有比较充裕的资本、有质量红利,还有很齐全的产业配套能力、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低成本的创新,“这些都是在供给侧;从需求侧来看,大市场对于产业升级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

    包括隆国强在内的许多学者通过观察其他国家的情况得到一个结论: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过程中,大量的中低端产业转移走了,也有一小部分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品牌的打造等,转型成中高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留了下来。如果考虑到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也许还会有一些新途径出现。

    众所周知,随着IT技术的进步,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过程,这使得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质量的控制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利用机器人的成本也会快速下降。

    “机器人替代人工的大幕实际上已经拉开了。在未来,有相当多的所谓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能就变成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隆国强说,在国内已经可以看到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比如富士康,原来在大陆投资,就是看中大陆低廉的劳动力。但是它从2014年开始提出一个百万机器人的计划,它自己设计和生产机器人。还有其他很多中小企业也开始这样做了。我们在调研中也看到,上海有一家企业有员工2400人,买了机器人以后就变成400人了。这些工人从事的不是普通的手工劳动,而是更多的技术性操作,像维护修理机器等。这说明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会对我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以致最后改变产业特性。”

    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未来会呈现三种情景:一是继续有一部分产业向更低成本的经济体转移,如果没有发生技术进步的变化,这可能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二是中国很多出口密集型产业因为采用了新的机器和新的设备,留在了中国,并且实现了转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因为技术进步、生产的个性化,而更加贴近消费市场,有些产业就可能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是回流到发达国家。

    “对于我们来说,要争取第二种情景,就是尽可能让更多的出口型企业能够留在中国。”隆国强说,我们要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在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去之前帮助它们实现转型升级。

    对此,隆国强表示,在理想状况下,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措施来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使机器人变得更聪明、更便宜。要鼓励这个产业的国际合作,推动整体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来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二是支持企业的设计投资,帮助解决企业设备投资的融资难问题,给予企业税收优惠等等,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而不是转移。三是政府在教育、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培养可以满足企业大量需求的技术工人、工程师,让劳动者能够适应产业的转型升级。四是,提高物流体系效率,保持出口大国地位。

    “除了这些举措,这个问题如果变成一个现实的问题,会引发很多重大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研究。比如,中国对外产业转移速度如果不像预期的那么快,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会不会减缓?中国很多重大的对外战略是不是要好好再考量?此外,全球价值链到底是全球化还是区块化,甚至是本土化?还有机器人替代人工以后,包括工人转岗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等等”隆国强说。

    来源:中国贸易报

    上一条: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经济结构新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美国发布对华铝箔双反调查终裁 中国商务部回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