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展会动态

    新冠肺炎疫情下,会展业如何提速VR技术的应用?

    2020-02-27  点击:[]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们的活动范围受限是一个明显特征,会展作为人流密集型产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原本繁华热闹的商圈显现清清冷冷的景象,让笔者不禁想起西方某国的一则趣闻:禁止公众游行后,人们采用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方式在家游行。

    很多人认为VR是新技术,其实不然。VR最早可追溯到1929年,当时作为训练飞行员的模拟器被Edward Link设计出来。VR近几年火热的原因得益于手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14年Google设计的CardBoard,只需要几块再生纸板和两个凸透镜就可以体验VR的世界。

    再来看会展领域的VR应用。其实VR在会展业的起点不算晚,笔者大概在2008年就已经接触到一个采用全3D建模的虚拟展会,不过当时受限于设备,观众只能通过PC体验,感受跟3D游戏差不多,虽实现了全景展现和简单的在线互动功能,但因为成本和体验效果的缘故,这一应用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反观这两年,国内大大小小的展会开始VR技术(全景展现技术)的尝试,这项技术也成为了当下体现和评判展会科技水平的关键点之一。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在其微信平台做了“VR看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无法进场参观的观众通过该平台一饱眼福。同时,通过第一届和第二届进博会对VR技术的应用,我们也可以看到VR技术的进步:第一届采用了VR静态画面展现的形式,第二届则升级到了VR动态视频展现。

    不可否认,VR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几个因素的制约,主要是设备投入、网络带宽、内容等。之前做VR需要很大的设备投入,动辄数十万、上百万元(人民币)的投入,现在门槛已经极大降低了,入门级设备如Insta360,2000元就能搞定,专业级的也只需3万多元,极大地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随着5G的逐步普及,网络带宽方面的问题也将不再是解决不了的难题。说到内容,还有比展会生产内容更快的形式吗?

    在探索如何将VR切实地应用到会展领域时,笔者有几方面的思考:

    第一,将会展VR化。这个已经实现了,如上文提到的上海进博会等展会现场都采用了VR技术。当下,很多展览馆、博物馆也都做了VR,比如国家会议中心,最早用的3D建模,现已改成VR全景;再如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制作的“全景故宫”。

    第二,推动参展企业应用VR技术,这是目前可行的。此前企业参展带的是产品,产品是技术结晶,其背后包括的生产厂房、机器设备、技术工艺、经验积累、科研人员等,这些综合起来的结晶才是产品。而传统模式更多的是展示产品,背后的东西没有办法搬到展会上。如果采用VR模式,就能将企业整体实力进行充分展现。此外可以通过VR技术降低企业成本。这里举两个小例子。一是某家企业每年须接待数十次国外访客,每次外宾一来,就先飞北京,再飞山西、成都、扬州……接待费用很高,若使用VR模式,就可以把不太必要的线下活动改为线上展示体验,将极大地降低成本。二是 笔者发现外贸行业终端客户越来越多,其区别在于,之前外贸大多是代理商采购,现在是终端客户采购。境外终端采购商受限于成本,不会来国内走访一圈才下单,他们通过展会现场采买样品或通过阿里等电商平台下单采买,如果采用VR技术进行宣传推广,将会切实有效提高成单量及成单率。

    第三,展会平台VR化,或者VR参展平台化。会展的本质是平台,展会平台VR化,笔者能想到且利用现在阶段技术上能实现的是,让参展商在参展期间设置直播人员和客服人员,通过“VR展示+线上直播”方式服务线上观众。VR参展平台化可能暂时无法完全实现,但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成本等原因无法参加国外展会这个问题又确实存在。假如西麦克在每年参加的“100+”展会中都设置一个VR展台,把中小企业要展示的信息放到VR眼镜中进行展示,又或等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观众通过VR设备与虚拟站台的参展商进行互动,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再如,遇到类似这次疫情的突发事件,人员到不了展会现场时,也可以考虑通过VR进行展示交易,至少也能获取展会现场的信息。

    最后是跨越的阶段,即VR生活化。真到那时,不仅是展会,VR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想象一下《头号玩家》中的情节——虚拟即现实。

    VR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从裂变到质变的过程,行业的需求、技术的革新等因素都会是推动这一过程的加速器。

    转自:中国贸易新闻网

    上一条:疫情下,会展产业链各方如何主动作为? 下一条:政务诚信应主动为“政策红利”护航

    关闭